第102节  (第2/2页)
   司马冲则大喊:“快瞧,那有条大鱼!”    “看到啦、看到啦!”司马南弟很给叔父颜面,如果不是提前一步跑过来就好了,就更像给叔父颜面了。    原来,四个小友由历代家诫再谈及《论语》,又谈到了《尚书》。南弟跟不上了,她还没学《尚书》哩。    福履匠肆。    王葛想好制什么了。    先锯木。竹材料暂时用不上,仅把磨石拿出来,其余推到一边。    木料为樟木,木质软,好雕刻。    先锯四根长木条,形状为四棱直柱。    传统锯及锯木手艺,在前世王南行时期,基本淘汰了。这点没办法,有好用的电锯,谁耗成倍的时间使用最原始的锯啊。    两根木条的两端,削榫头;另两根的两端,用刻刀一点点抠槽眼。    工具不利,只能凑合。每种材料只允许择三件工具:刻刀是必须要的;斧头其实起锤子的作用,单选锤就不如选斧了;铜锯更别说,绝不能缺。    她该庆幸,竹料的工具里有磨石。    更要庆幸,每人都有匠肆提供的工具凳。    王葛一边用刻刀削木,一边拟制器的步骤。    她要制的是九宫格,八十一个数字格的那种。    九宫格起源于河图洛书。    河图为星图,洛书为五行术数之源,它们的最早记载,见于《尚书》,蕴含的天地阴阳之理,千百年都争论不休,被誉为“宇宙魔方”。河图洛书传说,在王葛前世时,是2014年作为民间文学项目,被列入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    竞逐赛对于制器的形制没有要求,但必须符合“井”字寓意。    井字的寓意很多,结合之前的比试,她觉得应该倾向于“条理”、“秩序”。那有什么比井井相连的九宫格更符合呢?    王葛学识有限,关于九宫格的其余信息,就只知其最早叫“洛书”,还有,汉代的九宫是“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”。    这些是桓真讲给虎头时她旁听的。桓郎君当时还考她,让她重复一遍。她又不是听一遍就能记住的天才,诵道:“四正四伪皆呵呵驴十五。”然后对方拿着她制的葛藤竹尺,狠敲她左手心。    再然后,她将这句话记住了。    或许觉得自己懂得颇多,她沾沾自喜的定下目标后开始操作。岂知九十九个匠师竞逐者,有九十人都在制九宫格。    加上她,就是九十一种九宫格,谁才能脱颖而出?    刺擦、刺擦……    刺擦、刺擦……    多么悦耳的削木声啊,刀刃切下的薄木有时卷曲着掉下来,有时被切成线。    刺擦、刺擦……    “呼。”她轻轻吹飞木屑。    四方外框制好了,先试榫头、槽眼是否合适,不要彻底连接它们,因为上、下的两根外框(两端都是榫头的),还要各挖九个槽眼。这些槽眼是用来连接直柱的。    现在先将四根外框搁置一边,开始制九根直立柱。    再锯木!    九根立柱全为四棱直柱,比边框细一半,厚度与边框相等。当然,这种厚度是暂时的。    为了后续不打磨这些立柱(缺少工具),她必须一次将所需的宽、厚锯标准。长度倒是好解决,一斧子的事。    匠师为何比匠工强?放眼望去就明白了,一百个竞逐者,谁的工具里都没选木尺。    锯好了九根立柱,开始一一挖槽。此步骤本身容易,还是被工具拖延了速度。她无奈的深呼吸,埋怨没用,下刻刀。    每根立柱要挖十个槽,深度为厚的一半。槽与槽相隔的凸起,就是安装数字木块的榫头。每挖一个槽,王葛都得把刀锋打磨两个来回。下刀的角度要注意,切莫把锋刃崩出裂口。    时间就这样一刻、一刻的过去。    呼……吹完木屑后,左手酸疼,她更换为右手,继续挖槽。之前孟女吏给的药膏很管用,如果右手腕现在还疼,就更麻烦了。    午初。    王葛将九宫格的框架榫卯结合,安好后搁置一边。    考场提供午食,哪有时间吃,她连水都来不及喝一口。    开始制数字木块。    整个九宫格不大,每个木块横截面的边长一寸,正方。厚度为边框的一半。总共制八十一个。    虎头学九九表时,王葛就琢磨过九宫格游戏。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,她一直深信这个道理。    先锯木条。    咔、咔、咔……用斧子劈木条。    每斧下去,截出来的绝对是一寸的正方!    八十一个正方小块劈好,先雕刻第一组数。    这九个数字木块,每个底部的槽眼,要正好跟立柱上的榫头符合。先雕刻数字“二”,安在左边第一根立柱、第一个榫头上,用斧背敲进。她试着晃动,很牢稳。    再刻数字“三”,楔进左一立柱、从上往下数的第六个榫头上。
		
		
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 
地址1→wodesimi.com
地址2→simishuwu.com
地址3→simishuwu.github.io
邮箱地址→simishuwu.com@g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