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7节 (第1/2页)
“李卿不要这么激动嘛,就算是李卿安排的又何妨,至少说明李卿将百官管理得服服帖帖。” 李适砸吧砸吧着嘴巴,果然优势在我,怎么做都是对的。 终于离开了官署,李适招来马车,准备从南城的永定门出城。 南城在崇祯的记忆里是京师最贫困的地区,拥有大量低矮的的房屋,到处的垃圾和臭水沟,这是崇祯在当信王时的记忆。 进入南城后,崇祯再次大吃一惊,以前那低矮错乱的房屋不见了,全是整整齐齐一排排三层小高楼,干净整洁的青石街道。 街道两旁全是百姓,摩肩擦踵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 崇祯不由说道, “朕也就数年没有逛过京师,怎么变化如此之大,给朕一种沧海桑田的感觉。” 李适淡淡一笑, “陛下否极泰来,大明中兴在即。” 崇祯一脸苦笑, “可是朕感觉什么都没有做啊。” 李适也是说道, “臣也什么都没有做啊,臣只知道忠心于陛下,忠心于大明,这京师莫名其妙就变了大样,臣也是百思不得其解。” 崇祯还是一脸苦笑, “李卿太过于谦虚了,朕知道这都是李卿的功劳。若是没有李卿,朕真不敢想象大明现在究竟是什么样子。” 李适满意的点点头,还算有点良心,要不是本阁老,崇祯小老弟你就要准备煤山挂枝了。 “臣其实也就有亿点点功劳罢了,臣记得去年这个时候,陛下目光如炬将臣破格提拔重用。” “陛下当时是需要多大的勇气,面对百官的压力信任臣下,现在臣想想都不得不对陛下佩服不已。” “臣原本才疏学浅,不堪重用。但是陛下恩荣并济,臣只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。” “再加上大明列祖列宗的保佑,和陛下十余年的坚持不懈,最终感动上苍,让我大明风调雨顺,才能让臣有施展的余地。” “所以,京师能有如此大的变化,大明的实力日益增强,全乃陛下之功,陛下乃真龙天子也。” 崇祯顿时一愣,居然好有道理,朕果然是天命所归。 坤兴公主朱媺娖一脸崇拜的看着李适,李大人果然厉害,黑的也能说成白的,居然还如此有道理。 王承恩也是满意的点点头,李适这个混蛋对陛下的忠心还真没得挑剔。如此看来他的那些小动作也无足挂齿,试问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。 崇祯透过马车的窗帘一边看着京师的变化,一边竖耳倾听百姓的烦杂。 只见街道两旁商铺林立,所卖之物琳琅满目,应接不暇。百姓摩肩擦踵,穿梭其中,好一幅盛世景象。 此情此景只在古人的书籍中见闻,不料今日竟见到实景,崇祯不由生出一丝自豪感。 不时耳边还传来孩童的吟唱,居然还是李适的诗词。 崇祯不由说道, “李卿,没有想到你的诗词如此受欢迎,街道上的孩童都在吟唱。” 坤兴公主朱媺娖当即激动的说道, “是啊,是啊,父皇!李大人的诗集可是风靡整个京师,连儿臣都有幸拜读,对李大人的才情倾佩不已。” 崇祯当即面色古怪的看了一眼坤兴公主朱媺娖,又转头看了一眼李适。 只见李适一本正经,目不斜视,才松了一口气。 李适早已心惊胆战,这时说道, “这不过是臣闲暇之余之作,难登大雅之堂,当不得陛下和公主的赞叹。” 崇祯点点头说道, “朕也看过李卿的诗集,皆是哀怨,惆怅,深沉,伤感,没有想到李卿居然还有如此柔弱的一面。” “不过诗词终是小道,难登大雅之堂,谁能想到李卿这等英雄人物,会做出大量尽带女儿姿态的诗词。” “不过也不是没有亮点,李卿那首我自横刀向天笑,去留肝胆两昆仑就很不错,朕就很喜欢。” 坤兴公主朱媺娖一脸不服气的看着崇祯,李大人那首“人生若只是初见,何事秋风悲画扇。”才是真正的好词,足够名传千古的诗词。 只是朱媺娖总感觉这词有点不对劲,全词以一个女子的口吻,抒写了被丈夫抛弃的幽怨之情,这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。 李大人也有这等经历? 李适表面上毕恭毕敬,其实心里早就腹诽崇祯皇帝,根本就不懂诗词,还大言不惭,要用艺术的眼光去欣赏这些诗词。 晃晃悠悠终于来到了城外,京师的城外人也不少。刚下马车,崇祯就听到不远处有人正在争论锦州战事。 崇祯当即给李适眼色,然后不动声色的靠近倾听。 第362章 崇祯出宫计3 “听说了吗,朝廷将要对辽东的锦州大规模用兵。” “
请记住本站永久域名
地址1→wodesimi.com
地址2→simishuwu.com
地址3→simishuwu.github.io
邮箱地址→simishuwu.com@gmail.com